在我们日常生活中,物业纠纷常常被认为是小事,但如果不加以解决,其实会影响到整个社区的和谐。最近,在双辽市发生的一起物业费纠纷案件,并不像表面那么简单。这是一起涉及24户家庭的物业费用纠纷,总欠款超4万元,亮点在于该案件的巧妙解决,相信会对未来的基层治理提供有益借鉴。
事情的起因是某物业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,原因是24户业主连续5年未支付物业费。这桩案件看似寻常,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基层治理中存在的矛盾。面对如此大规模的诉讼,双辽市人民法院果断启动了“涉企业案件绿色通道”。由立案庭负责人顾旭玫带领的法官们,采取了“批量调解+个案沟通”的模式来应对这一棘手问题。
在调解阶段,法官深入小区进行实地走访,找出问题关键。调查发现,部分业主拒绝缴纳物业费的原因在于对物业服务的不满,比如清洁卫生不到位、设施维护不及时等问题。这种情况很常见,很多时候业主与物业之间缺乏有效沟通,导致小问题越闹越大。
法官们采用了“面对面+背对背”的调解方式,既向业主们解释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中有关物业服务的法律条款,又督促物业公司提升服务质量。这样的做法非常有效,业主们开始意识到即便物业服务不尽如人意,拒缴物业费并不是维权的最佳途径。
调解过程非常顺利,法官通过示范调解的方式,促成了业主姚某先行达成调解协议,其他23名业主也纷纷签署了类似协议。有效的沟通和法律知识的普及,让大家意识到,解决纠纷不只是打官司,而是需要在法律和道德中找到共识。最终,24户业主全部按约结清了物业费,物业公司也因此提升了服务,业主满意度显著增强。
这一事件让我想到了“枫桥经验”——小事不小,基层治理不能忽视任何一件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,我们更需要这种基层治理的新思维。要透过表象看问题,解决问题不仅要有法律依据,还要有感情维系。普通市民在面临纠纷时,常常纠结于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,反而忽略了与物业公司良好沟通的重要性。而物业公司则需要从服务出发,增强服务意识,善用有效沟通来建立良好的业主关系。
经过此次事件,双辽市人民法院不仅展示了法律的威严,也展现了调解的智慧。通过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的实践活动,法治力量越来越深入人心,为构建和谐社区创造了条件。法官们的工作不仅是“断是非”,更重要的是“解心结”,帮助人们理解法律,沟通需求,才能真正提升人民的幸福感。
这样的事件,无疑不仅是一场简单的物业费纠纷解决,更是基层治理能力的试金石。面临这样的斗争,普通业主与物业公司其实都在成长,都在探寻解决问题之道。而物业纠纷的背后,更是无数家庭对生活的期待和渴望。法官们解纷成功,关乎的是千家万户的幸福感,今后在物业治理上如何加强沟通和服务,将是我们每个人需要思考的问题。
面对即将到来的新生活,新年代,物业管理者和业主都应理性表达诉求,共同携手推进小区和谐,有效化解争端。一个和谐的社区,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共同的努力,从小事做起,从现在开始。各位业主也要理论知识常记,在面临物业纠纷时,不必急于拒缴物业费,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,比如与物业公司协商,或借助法律途径来达成解决方案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